春不晚

喜欢是一个范畴

《我的前半生》中那些被忽略的儿童教育问题

这系列篇篇入心。

每天下海捞拔叔:

我是学应用心理学的,对我个人而言,分析情感比分析逻辑更见长。


《我的前半生》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,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内含的各种情感引起了各种共鸣般的震颤。


我发现微博上的评论总是集中在“情感小三抢闺蜜三观不正”等等,我今天想说是比起更能引起热度的“狗血”更容易被大家忽略掉的问题。


比起成人世界里的情感纠结,这部戏里小孩的情感需要却总是被忽视。以至于弹幕里总是闪过“这个熊孩子真是想打他”“小三不要脸孩子也不要脸”,是的,在看剧的时候我也会莫名对“熊孩子们”产生愤怒,但是,每当我平息下来,我总是会叹气,会不自主的分析着他们的内心,追寻着他们的足迹,用他们的眼光看待这部剧里的人物关系。这可能和我最近的学术关注重点有关系,毕竟我打算考发展教育心理学方向。


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离异家庭对小孩的成长有诸多不利,但是究竟有什么不利,不利又能怎样却总是被人们无视。我听过太多的“离婚家庭那么多,那些孩子不也都好好地长大成人了吗,有什么大不了”又或者“离异家庭的孩子多半心理有病,结婚可不能找这样家庭出身的人”。每次听到,我总是有种无力感,因为这就是现实,人们总是会将离异家庭的孩子妖魔化,仿佛那都是他们的错,仿佛敏感渴望家庭或者惧怕家庭恐惧婚姻都是他们的罪,是他们一生都难以逃脱的咒。原生家庭是如此重要,可是在这部热剧中,这样的探讨却太少。


以上并不是控诉离婚,支持“怎么样都不要离,为了孩子不要离”这种神逻辑,而是控诉这些家庭的教育,控诉这些父母给予这些孩子的环境氛围。


《我的前半生》中,这样的孩子有两个,一个平儿,一个佳清。这两个孩子没有谁更幸运,也没有谁更无辜,因为那是大人们的事,他们只是被拉扯进这场纷争。


不管陈俊生是渣男也罢是什么都好,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好父亲。我觉得整部《我的前半生》伴随着一个主题:陈俊生的罪在于明知可为而不为,贺涵的罪在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。


作为平儿的父亲,陈俊生并不合格。因为自己和父母的需求,用物质条件为诱饵和罗子君争抢孩子的抚养权;对于平儿的教育集中在读书上,而怎么做人却一点都没有提及到;作为父亲,要给儿子一个男性角色的展示,但他展示的却是懦弱善变,枕头风一吹就什么都顾不上了。


而陈俊生最大的问题表现在对两个孩子的不平等对待上。孩子比起大人更敏感,我在做咨询时曾碰到过一个离异后父母因为工作问题,小时候寄养在亲戚家(小姑)的孩子,她(那时候她23岁)曾和我聊起过一件事:“小时候她和小姑家的孩子(比她小的妹妹)一起犯错,小姑总是会打自己家的孩子,而对她却只是教育,她嫉妒她妹妹,甚至嫉妒小姑家的争吵,因为那是一个家。”小孩子对于区别对待的察觉远远超过大人可以理解的程度,而陈俊生和凌玲对两个小孩的不同,我们作为观众都看得出来,更别提当事人了。


陈俊生最“渣”的地方不是婚内出轨娶小三上,因为这只是成年人情感上的选择,他最“渣”的地方在于对凌玲区别对待平儿这件事上无底线的妥协。


人们常说“有个后妈就有个后爹”,这不是一句玩笑话,这对于平儿来说就是现实。平儿作为婚生子,作为陈俊生的亲儿子,却并没有享受到作为儿子的正当权利,比如和父亲同住同一个屋檐下,比如接受父母条件允许下最好的教育,比如得到父亲足够的关注度,这些他都没有。这才是陈俊生渣的地方,而这却总是被忽略,被演员本身的“怂萌”感带到另一个话题中去。


家庭对于孩子来说为什么是“最重要的学校”,那是因为家庭的教育在于潜移默化,在于对孩子而已,父母的言行举止就是最大的榜样,不论是好是坏,而平儿作为一个男生,陈俊生还要承担起教育他怎么做一个男人的责任,而这点陈俊生并没有做到,反而贺涵做到了。


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同意贺涵是个“渣男”的说法。


陈俊生对于凌玲的区别化对待始终没有作为,哪怕他会生气会和凌玲争辩,但是也就仅仅是生气仅仅是争辩,对于平儿而言什么变化都没有,在他眼里,他依旧住着比佳清差的房子,没有去成佳清能去的美国,被佳清指着鼻子数落自己的母亲。陈俊生的“渣”在于,他明明可以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这一切,但是他没有,不管是因为他怂还是耳朵软,不管他是怕了什么,他就是什么都没有做,放任事情的发展。于是平儿和贺涵更亲了,平儿会往贺涵身上扑,贺涵会接住他抱起他,平儿会往陈俊生身上扑,陈俊生会让平儿站好,雨中却将佳清抱在怀中。


贺涵会用100块教育平儿遇事多思考,会以“男子汉大丈夫自己东西自己拿”教育平儿有担当,会和平儿一起玩游戏而不是像陈俊生数落他作业有没有做完,会陪他看病还教他“富贵受得,穷苦也要忍得”,会在平儿外婆要去世时和平儿讲述另一个世界,会拉着平儿的手陪他“聆听”外婆最后的声音,更会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。


贺涵对于唐晶而言,可以被大众一遍遍以“明明有了十年女友(前女友)还爱上女朋友(前女友)的闺蜜,明明爱上罗子君却还要求婚,明明求了婚却还要和唐晶摊牌”为由,用“三观不正”批判了一遍又一遍,甚至有人指责靳东饰演这个角色“阻碍了妇女解放运动”。但是对于平儿而言,这个贺涵叔叔,承担起了“男性角色”的标杆,这个贺涵叔叔才是他日常生活中应该“潜移默化”的对象,这个贺涵叔叔才是父亲般温暖的存在。


所以,说贺涵感情上“渣”不“渣”的,你们慢慢讨论,我不参与,但是,要说贺涵是比陈俊生还渣的渣男,我就要和平儿一起批判死你!


好了,现在我们来说说佳清。比起平儿来说,冷佳清是经历过父母从争吵到冷处理分居离婚一条线的,他更能感受到离婚的意义。剧中明显出现了佳清和凌玲讨论他父亲要过来的情况,佳清字里话间都裸露出对父亲的负性情感,这说明凌玲和前夫的离婚过程并不轻松,同时也说明了凌玲对他的教育里掺杂了对父亲的抱怨诋毁之词。这在离异家庭的教育里很常见,一方总是会给孩子灌输家庭之所以会破裂都是另一方的责任和过错,于是孩子对另一方总是会有负面情感和评价,反观罗子君在教育平儿时从来不说陈俊生的坏话,显得非常难得,平儿对父母都没有什么负性情感(负性情感不是指什么哭闹,而是疏远怨恨等负向性情感),这也是罗子君教育成功的一面。


正因为佳清对离婚意义的理解,他才更知道哪句话最伤人,哪句话最能当做武器保护自己。于是就出现了佳清和平儿争吵时脱口而出的那句话,也非常成功的伤到了平儿,让陈俊生吓了一跳。


这并不是佳清本性之类的问题,仅仅是因为教育。凌玲成天灌输给佳清的都是他天资一般,唯有勤能补拙,为了以后现在吃点苦不算什么,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也无所谓。从凌玲在佳清嘴里了解当时争吵发生的情况后,“诱使、教育、说服”哪个词都行的让佳清写下检查书就可以看出,凌玲对于儿子的教育不是以“是非对错”为教育基础而是以“是否有利”为基础。


佳清作为凌玲和前夫的孩子,加入到了陈俊生的家庭里,和陈俊生、陈俊生的父母朝夕相对,对于他而言,寄人篱下的感觉绝对会比平儿更强烈。这样的孩子想要得到关注,通常会有两个选项,变得更听过更优秀,或者变得更调皮更不服管教,佳清选择了第一种。


相比平儿,佳清要付出的更多,他只有比平儿更优秀更懂事更听话,才能让陈俊生让陈俊生的父母看得到他,而这也让他和平儿的第一次争吵显得更为合理,因为他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,而平儿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得到最多的关注,这对于佳清而言是非常痛苦的认知,所以他的嫉妒,他的攻击性都是可以理解和解释的通的。


观众们在看剧时,不会想到动机,只会看到结果,当然如果演员长得特别帅或者特别美的话例外,有时候明明没有说的通的逻辑、动机也可以被理解接受,这种可以被称为“粉丝滤镜”。


所以人们会骂这两个孩子,会不顾孩子突然改变环境的无助感,会不顾孩子面临家庭变化时的无力感,会不顾孩子的情感需要,一味地苛责他们为什么不能更懂事。


懂事,真的不是什么美好的词汇,因为你不知道懂事的背后付出了多少失去了多少。


人,生而在世,不如意十之八九,看剧,看得不仅仅是剧也是人生百态,所以人们会争论,会争吵。


而当剧结束了,这些也就结束了,但我真的呼吁大家,不管如何,对自己的孩子好一些,因为一个举动真的会影响孩子很久很久。诚然现代心理学对童年经历的重要性争论不休,但是,没有哪一个流派能够否认,父母对于孩子的重要性。


言尽于此,祝看剧愉快。




《我的前半生》中那些被忽略的儿童教育问题



评论

热度(47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